真的伤害产业了?从电影评分看游戏评分[多图
前两天,一则《人民日报客户端批豆瓣、猫眼恶评伤害电影产业》的新闻刷爆社交媒体,甚至连央视也“跟风”批评。虽然后经证实这篇文章其实是转载自中国电影报,并非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文章,但依旧掀起了一片哗然,就连猫眼也关闭了专业评分的入口。
不仅是在电影圈,在游戏圈关于评分问题的讨论也是由来已久。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对于游戏行业来说,究竟是谁在看评分?
从目前来看,游戏评分最主要的受众群体其实是付费游戏的玩家,对于他们来说,是需要掏出真金白银购买游戏。这一点上与我们电影评分其实是一致的,真正在意电影评分的都是那些真正会进电影院的人。而对于一些免费游戏的用户来说,评价的影响却似乎显得没有那么重要,毕竟对他们来说,仅仅是耗费的下载的成本。
拿什么来相信你?游戏评分
事实上,在游戏行业中,很多媒体以及平台都会发布自己的游戏评分,甚至玩家也会自发为游戏进行打分。,作为艺术品的游戏,是否能完全量化,或者以一个评分来盖棺定论呢?我们认为很难。更何况近几年来游戏形态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系统的普及使得游戏可以通过补丁或其他形式不断进化,仅凭短期的接触很难一窥其全貌。加之人都是有自己的私心的,主观色彩的意见并不能很好的诠释游戏中的正确内容。
这里我们也来举几个例子
《超级马里奥Run》的评分被刷至2.1分
就在前不久,与游戏评分相关的话题也是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众议。上两周发布的《超级马里奥Run》也是评分系统的受害者,由于其采用付费解锁的收费模式,让不少原本来着能免费进行游戏的玩家在打完3关的免费关卡之后,给予了游戏大量的差评。使得这款获得媒体高分的游戏,在AppStore被刷至2.1星,也令人不胜唏嘘。
当时,一张亚马逊上日本和欧美的玩家对于同一款游戏评分相差甚远的图也是流传甚广。包括《5》、《精灵宝可梦日月》、《街霸5》在内,在日本亚马逊的评分远低于这些游戏在欧美地区的评分。
《尼尔》的制作人横尾太郎的推特
甚至《尼尔》的制作人横尾太郎也在其推特上表示听闻“日本的玩家对与游戏的苛刻评价导致现在许多日本的游戏开发者在游戏发行阶段,都优先发售海外版”,对此他自己也深以为然。
除此之外,游戏的语言问题也会成为游戏差评的导火索。前一段时间,Steam上的不汉化就差评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时由于Steam上的一些游戏因为没有推出中文版,最终遭到中国玩家疯狂刷差评,除了事件的导火索《足球经理》之外,包括《暗黑地牢》、《泰拉瑞亚》都纷纷躺枪。
好在这一情况已经有转好的现象,比如在《崩溃大陆》的Steam页面中,同样有不少中国的玩家要求加入中文选项,但这次却非是充满愤怒的红色,而是善意的蓝色。而对那些素质颇佳的游戏,国区的玩家也似乎形成了一种默契,那就是与其因不满没有中文而给出差评来打击开发者,倒不如给予开发者支持,再来提出自己的诉求。
评分影响转换率 苹果榜单多次被玩坏
付费游戏的评分尚且如此,那么以免费IAP游戏为主的移动游戏平台上又是如何呢?
根据AppMarketingLabo的数据,对于手机用户来说,产品的评价和评级几乎游戏下载转换率的一大要素。7成以上的用户会在下载游戏前查看其在平台上的评价。其中主要以付费应用为主。大约有1/3的用户会在阅读7条以上的评论后才会考虑下载付费应用,与之相比,只有13%下载免费游戏的玩家会去看7条以上的评价。
游戏评分对下载转化率的变化
也正是因为,游戏在AppStore和谷歌Play上的评级将直接影响到产品的下载率。如果一款产品的评级只有一星的话,大约只有12%的用户会选择下载,两星约15%,三星约50%。软件评分的变化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变化,这里有一组数据,当一款应用的总体评分从2颗星提升至4颗星之后,其下载率会提升5.4倍,可见随着整体评分的变化,软件的下载量也会相应飙升。
也正是因为有利可图,让不少团队铤而走险走上了刷榜的路子,甚至此前还传出过为了打击竞品,故意刷其他厂商的游戏,最终导致其除名的情况。在去年的时候,国内诸多游戏厂商甚至为此成立了“反黑联盟”,专门打击这种恶意刷评论的行为。但这也使得一些厂商最终转而去刷榜单,导致苹果榜单在今年多次崩溃。了这些都是后话,暂且不提。
游戏的评价是一方面,而故意的恶评又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了。对于玩家来说,评分系统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我们的决定,但一定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就如同我们上面所说的《超级马里奥Run》虽然评分不高,首日的收入依旧达到500万美元,一周下载超过5000万。对于那些真正优秀的作品,即使评分不怎么样,玩家依旧甘愿成为“自来水”。
文章的,我们想用电影局局长张宏森的在其朋友圈的话来做结尾“电影不容易,批评也不容易。创作和批评是电影的一体两面,电影进步更期待评价体系实事求是。试图拒绝批评,那不是真正守望。”对于游戏行业来说,亦是如此。